第6版前言
第5版前言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常用符号表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1
第一节汽车的动力性指标1
第二节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2
一、汽车的驱动力3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7
三、汽车行驶方程式17
第三节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20
一、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20
二、动力特性图22
第四节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23
一、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23
二、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24
三、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27
四、附着率28
第五节汽车的功率平衡32
第六节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33
第七节电动汽车的动力性40
一、概述40
二、电动汽车的结构和特点41
三、电动汽车的动力性指标45
四、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45
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性49
参考文献53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54
第一节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54
第二节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61
第三节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65
一、使用方面65
二、汽车结构方面66
第四节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72
第五节电动汽车的经济性73
一、电动汽车的经济性指标73
二、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74
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经济性78
第六节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试验82
一、路上试验82
二、室内试验87
参考文献88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90
第一节发动机功率的选择90
第二节最小传动比的选择93
第三节最大传动比的选择95
第四节传动系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选择95
第五节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99
一、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100
二、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100
三、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101
第六节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发动机-整车系统性能匹配优化中的应用简介103
一、发动机的性能匹配优化104
二、发动机-整车系统性能匹配优化107
三、驾驶性能的计算机仿真109
参考文献111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113
第一节制动性的评价指标113
第二节制动时车轮的受力114
一、地面制动力114
二、制动器制动力114
三、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115
四、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115
第三节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121
一、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121
二、制动距离的分析121
三、制动效能的恒定性125
第四节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126
一、汽车的制动跑偏127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128
第五节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132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132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133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134
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135
五、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138
六、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141
七、辅助制动器和发动机制动对制动力分配和制动效能的影响144
八、防抱制动装置146
第六节汽车制动性的试验151
参考文献154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155
第一节概述155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155
二、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157
三、人-汽车闭路系统159
四、汽车试验的两种评价方法160
第二节轮胎的侧偏特性160
一、轮胎的坐标系160
二、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侧偏角曲线161
三、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163
四、回正力矩——绕OZ轴的力矩165
五、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167
六、轮胎模型简介168
第三节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170
一、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170
二、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等速圆周行驶172
三、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178
四、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185
第四节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187
一、汽车的侧倾188
二、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194
三、侧倾外倾——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196
四、侧倾转向198
五、变形转向——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角200
六、变形外倾——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外倾角的变化201
第五节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202
一、转向系的功能与转向盘力特性202
二、不同工况下对操纵稳定性的要求204
三、评价高速公路行驶操纵稳定性的试验——转向盘中心区操纵稳定性试验205
四、转向系与汽车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的关系207
第六节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208
一、地面切向反作用力与“不足-过多转向特性”的关系208
二、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的基本概念简介210
第七节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213
一、极限工况下前轴侧滑与后轴侧滑的特点215
二、横摆力偶矩及制动力的控制效果216
三、各个车轮制动力控制的效果218
四、四个车轮主动制动的控制效果219
五、VSC系统的构成219
六、装有VSC系统汽车的试验结果219
第八节汽车的侧翻220
一、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221
二、带悬架汽车的准静态侧翻222
三、汽车的瞬态侧翻223
第九节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路上试验224
一、低速行驶转向轻便性试验224
二、稳态转向特性试验224
三、瞬态横摆响应试验225
四、汽车回正能力试验225
五、转向盘角脉冲试验226
六、转向盘中心区操纵稳定性试验227
七、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正弦停滞试验227
参考文献228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230
第一节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230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230
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232
第二节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233
一、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234
二、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Gq(n)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Gq(f)235
三、路面对四轮汽车的输入功率谱密度237
第三节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239
一、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239
二、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241
三、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242
四、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243
第四节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249
一、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249
二、双质量系统的传递特性253
三、车身加速度、悬架弹簧动挠度和车轮相对动载的幅频特性254
四、在路面随机输入下系统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计算256
五、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257
六、主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260
第五节双轴汽车的振动266
一、振型分析266
二、使ωφ<ωz,减小俯仰角加速度269
三、计算前、后轮双输入系统振动响应时的单轮输入折算幅频特性270
四、轴距中心处垂直位移zc和车身俯仰角位移φ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z2f的幅频特性271
五、车身上任一点P的垂直位移z2P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z2f的幅频特性273
六、2P及功率谱密度和均方根值的计算274
第六节“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276
一、“人体-座椅”系统的传递特性276
二、“人体-座椅”系统的参数选择277
第七节汽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处理278
一、平顺性试验的主要内容278
二、平顺性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279
参考文献281
第七章汽车的通过性282
第一节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282
一、汽车支承通过性评价指标282
二、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282
第二节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284
一、土壤切应力与剪切变形的关系284
二、土壤法向负荷与沉陷的关系285
三、半流体泥浆及雪的密度对通过性的影响286
第三节车辆的挂钩牵引力287
一、车辆在松软地面上的土壤阻力287
二、松软地面给车辆的土壤推力290
三、挂钩牵引力293
第四节牵引通过性计算293
第五节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295
一、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295
二、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296
第六节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297
第七节汽车的通过性试验299
一、通过性试验的主要内容299
二、土壤参数的测定299
参考文献301
习题302
附录310
附录A简化的PAC2002魔术公式轮胎模型310
附录B根据SAE J2452标准拟合的部分轮胎参数314
附录C一个学生的“汽车理论”课程MATLAB习题编程思路315